【中國青年報】武大金秋藝術節:青春盛宴不落幕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19-01-05
《奇葩說》第五季總冠軍陳銘站在舞臺中央,帶著他一貫的微笑,像一個披著鎧甲的勝利勇士。
鮮為人知的是,他當年第一次登上武漢大學金秋藝術節“唇舌烽火”辯論賽時,曾有過初戰即被淘汰的“悲慘經歷”。
從一屆一屆校園辯論賽上過關斬將,這個而今被余秋雨譽為“最會說話的年輕人”說:“對我而言,‘金秋’不僅僅是單純意義的比賽,更是我成長過程中的一次次磨礪。”
陳銘的成長歷程只是武漢大學金秋藝術節的一個縮影。
1987年10月至今,這個由學生們自主策劃、舉辦的大型文化盛宴已歷經30個年頭,累計舉辦大、小型比賽近千場,參與學生近百萬人次,內容涉及合唱、舞蹈、服飾、情景劇、辯論等諸多板塊。
人人參與、人人受益,武漢大學金秋藝術節成為珞珈山上一場永不落幕的青春盛宴。
改革開放初期,“學在華工、玩在武大”的說法一度廣為流傳。彼時高校基礎條件差,文藝活動貧乏,有機會參與小型舞會、合唱隊已屬奢侈。“不服氣”的武大學生想著“玩就要玩出點名堂來”,辦一場惠及校園每個學生的文化活動的想法在同學們心中扎下了根。
1987年秋,19名來自不同院系的學生干部、文藝骨干挑起了大梁,他們走訪同學了解需求,請教專業老師,方案討論了一遍又一遍,改了一稿又一稿。
“團委提供指導,但賽什么、怎么賽都是學生負責。”當時在學校團委工作的支曉老師回憶說。
組織者們一度很發愁,剛入校新生的“朋友圈”只有班級、寢室、課題小組,個人報名會變成藝術特長生的專業競技,自由參賽風格迥異又難以評判……以院系為單位參賽成為同學們的共識,“不設置參賽門檻,不管什么學科、有沒有基礎都能參加”。
經過摸索,參與組織的同學們探索出新思路:首先從院系一級組織,金秋的舞臺延伸到各個院系,變成每個院系的小金秋,面向院內所有同學海選,讓每個同學都有自己展示的舞臺;然后以院系為單位自愿報名,評集體獎項,讓所有人凝聚到團隊的旗幟下。
這個讓人耳目一新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一下子吸引住了武大同學的目光。
那年金秋,合唱大賽、舞蹈大賽、器樂大賽、節目主持人大賽等八個個性洋溢的競賽板塊一個接一個冒出來。
條件差,但同學們在屬于自己的藝術舞臺上“苦中作樂”。多少年后,有人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的場景,“為了體現珠穆朗瑪峰被白雪覆蓋,要轉三四趟公交車,買幾十塊白布,再一塊一塊縫起來”。
同學們的熱情與渴求被點燃了。有一場舞蹈比賽觀眾眾多,沒有轉播大屏幕,大家都爭先恐后站到臺邊,擁擠中舞臺一側的音響摔到了兩米多深的樂池里,只能靠著另一側的音響勉強應付,“但一個學生都沒走”。
這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文藝舞臺上,參賽項目會根據時代的發展、學生的需求不斷改變。
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國際大專辯論賽掀起了全國高校的辯論熱潮,武大學子也期待一個展現風采的辯論舞臺,1999年10月,金秋“唇舌烽火”辯論賽應運而生。97級學生周玄毅、袁丁同場對決,200人的階梯教室場場爆滿。2000年,他們一同捧回了全國大專辯論會的冠軍。如今,金秋辯論的決賽已搬到能容納近3000人的體育館。
每一代學生以自己獨特的創造力打造了眾多有品質、有內涵的文化作品,也塑造了更好的自己。
參與過“金秋”,此前從來沒有登上過舞臺的薛童驚奇地發現了生活的另一扇門。99級的他單憑滿腔熱情加入了學院劇團,和幾個同學湊在一起,在老師指導下熬了兩三個星期,終于把劇本“攢”了出來。薛童擔任男一號,原創作品《一樣的月光》奪得當年金秋情景劇大賽冠軍。次年,他又代表學校在全國文藝演出活動中捧回金獎。
如今從事網絡信息工作的薛童經常到劇院看劇,“金秋”帶給他的“不僅僅是成績,還有影響一生的藝術熏陶”。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04級的劉迪因為有音樂底子,大一入校就被選為當年院系合唱的負責人,從小一路順風順水、被家人捧在手心的她,每次訓練要走半個多小時爬100多級臺階到漏風的教室。沒有電鋼琴、電子琴,也沒有專業老師,劉迪忍著喉嚨的疼痛獨自帶完四個聲部的訓練。
這個留校工作的80后團干帶過90后、00后,帶過外國留學生,面對難題時,她說自己總會想起合唱團一起練歌的夜晚。
“沒有參加過金秋的大學是不完整的。”3年來,水利水電學院16級學生趙一林從無數學兄學姐口中聽到這句話,從表演者變成組織者的他也開始說給學弟學妹們聽。2018年,學院360多名大一新生中有250多人報名“金秋”海選,4間大教室面試了整整兩天。雖然文藝活動本不是工科生的強項,課業壓力又大,但趙一林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水院人”。
生命科學學院合唱團創下了30次比賽25次奪冠的紀錄,一代代團員們的努力,讓生命科學學院既出“學霸”,也出“歌星”。合唱團舉辦成立30周年慶典專題音樂會上,甚至有老團員不遠萬里帶著家人孩子專門趕回,“守住集體榮譽”成為分享中讓無數人動容的主題。
“金秋”30年發展與傳承中,一屆屆學子也在不斷感知和觸摸這所百年名校師生沉郁的家國情懷。
80年前抗戰烽火燃及江城武漢,武漢大學被迫西遷樂山。面對日寇密集的轟炸,武大的師生仍然不輟讀書,在茶樓里開設夜校、在宿舍昏暗的油燈下談論國家大事和學術研究。同學們把《西望樂山》的話劇搬上金秋舞臺,劇中知識報國、國家使命擔當的身邊故事在一屆又一屆學生中口口相傳。
從1984年至今,中國共進行34次南極科學考察。冰雪征途,武漢大學沒有一次缺席。同學們選擇用原創情景劇《逐夢南極》致敬武大的南極科考人。
“學生喜愛的、需要的活動是傳承文化、凝聚人心最好的方式。”校黨委副書記趙雪梅說,“金秋30年,每一年的主題都在變,不變的是同學們對高雅藝術的喜愛,對時代的呼應,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擔當。”
張晗 黃鑫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01月03日 07 版